6月27日,在八國集團加拿大峰會上的各國領導人一致決定,今后10年內斥資200億美元幫助俄羅斯銷毀其境內退役的生物武器、化學武器和核武器。西方國家領導人擔心,一旦這些武器沒有得到及時處理的話,很有可能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屆時將對西方國家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西方國家領導人硬著頭皮也得掏這筆錢。 核武器型號多種多樣 俄羅斯三位一體的戰(zhàn)略核力量由陸基洲際導彈、戰(zhàn)略核潛艇和戰(zhàn)略轟炸機組成。根據(jù)1991年蘇美兩國簽署的《第一階段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俄羅斯大幅削減了本國的戰(zhàn)略核力量。到2001年12月,俄擁有726枚洲際彈道導彈、332枚潛射導彈、78架戰(zhàn)略轟炸機。至此,俄羅斯已將核武器運載工具減少到了1136個,核彈頭減少到了5518顆。 在履行核裁軍義務的同時,俄也開始面臨如何處理退役核武器的問題。在俄核武庫中,銷毀空基核武器運載工具戰(zhàn)略轟炸機相對容易些,因此,裁軍的重點是銷毀圖—95和圖—160戰(zhàn)略轟炸機。近年來,俄羅斯已銷毀了圖—95G型轟炸機,只保留有圖—95H型和圖—160戰(zhàn)略轟炸機,分別部署在梁贊和烏克拉因卡等地。據(jù)說,這兩種型號的轟炸機可服役到2010年以后。 俄羅斯陸基洲際導彈60%以上已超過服役期,為維護這些導彈,俄軍花去了大筆軍費,嚴重影響了常規(guī)部隊建設。蘇聯(lián)解體前,蘇軍擁有SS—11、13、17、18、19、24、25等七種型號的洲際導彈。由于SS—11、13、17、18、19導彈均為井式發(fā)射,只要將發(fā)射井炸毀,導彈就無用武之地了。近年來,俄已全部銷毀SS—11、13、17等三種型號導彈并部分銷毀了SS—18、19型號導彈。SS—24導彈既可井式發(fā)射,也可鐵路機動發(fā)射。2000年,井式發(fā)射的SS—24發(fā)射井已改造為“白楊—M”(SS—27)導彈發(fā)射井。據(jù)今年5月24日俄《生意人報》披露,到2002年初,俄羅斯擁有的陸基洲際導彈已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1398枚減至706枚,其中,SS—18重型井式發(fā)射導彈144枚,部署在多姆巴羅夫斯基、卡爾塔雷和烏茹爾;SS—19輕型井式發(fā)射導彈137枚,部署在塔季謝沃、科捷爾斯克;SS—24鐵路機動發(fā)射導彈36枚,部署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別爾舍季和科斯特羅馬;SS—25公路機動發(fā)射導彈360枚,部署在下塔吉爾、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維波爾佐沃等地;SS—27(“白楊—M”)導彈29枚,部署在塔季謝沃。 最令俄領導人頭疼的問題是如何銷毀退役的核潛艇。自1957年第一艘核潛艇下水至今,蘇聯(lián)(俄羅斯)共建造了250余艘戰(zhàn)略核潛艇和多用途核潛艇。蘇聯(lián)解體后,俄已有180余艘核潛艇退出現(xiàn)役(暫時停泊在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港口)。目前,俄海軍只擁有戰(zhàn)略核潛艇20艘,其中,“臺風”級5艘、“德爾塔IV”級6艘、“德爾塔III”級7艘、“德爾塔I”級2艘,此外還有50余艘多用途核潛艇,雖然退役的180艘核潛艇上的反應堆已關閉,但由于70%潛艇上的核燃料尚未取出,因此,發(fā)生核泄漏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 俄羅斯負責拆除核潛艇的工作主要由設在北德文斯克市的“小星”船舶修理廠和設在大卡緬鎮(zhèn)的遠東“星斗”船舶修理廠負責。由于資金不足,這兩個工廠拆除核潛艇的工作進展非常緩慢。有人做過計算,在正常撥款的情況下,要想銷毀這些核潛艇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所需經(jīng)費大約在600—700億盧布,而俄海軍根本拿不出這筆錢。因此,退役核潛艇只好被遺棄在港灣里,任憑風吹雨淋。 化學武器儲存量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lián)曾大量研制、生產(chǎn)并貯存化學武器。到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lián)共貯存了4萬余噸化學武器,居世界第一位。現(xiàn)在,這些化學武器存放在薩拉托夫、庫爾干、基洛夫、奔薩、布良斯克州和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7個大型倉庫里,有許多已大大超過最高貯存年限。由于倉庫設施簡陋,隨時可能發(fā)生災難。 起初,俄羅斯準備在2007年前全部銷毀蘇聯(lián)時期遺留下來的化學武器,由于經(jīng)費不足,去年俄政府被迫修改了時間表,決定到2012年4月29日前分四個階段銷毀化學武器。第一階段到2003年,銷毀1%即400噸化學武器;第二階段到2007年銷毀20%,即8000噸化學武器;第三階段到2008年銷毀45%,即1.8萬噸化學武器;第四階段到2012年,屆時將全部銷毀剩余的化學武器。近年來,俄已開始在薩拉托夫州的戈爾內鎮(zhèn)、庫爾干州的舒契耶市和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卡姆巴爾卡市建立三個銷毀化學武器的工廠。此外,到2012年,俄羅斯還要銷毀10個生產(chǎn)化學武器的設施,封存14個設施。 俄羅斯銷毀化學武器遇到的最大問題也是資金不足。俄聯(lián)邦安全會議專家曾做過計算,銷毀現(xiàn)有的4萬噸化學武器需要30億美元,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曾許諾向俄提供8.88億美元,至今,只兌現(xiàn)了2.6億美元。 曾經(jīng)擁有40多個生物武器試驗場、彈藥庫和科研所 早在1928年,蘇聯(lián)在與其他國家的軍備競賽中成立了研制生物武器的相應機構。后來,這項工作一直由蘇軍總參謀部第15局負責。1930年,蘇聯(lián)在咸海復活島上(位于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建立了一個最大的細菌武器試驗場,目前島上還殘留有大量活性的炭疽孢子。1972年以后,蘇軍生物專家開始了基因武器的研究。蘇聯(lián)解體前,蘇軍在全國擁有40多個試驗場、彈藥庫和科研所,其中,主要科研所分布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基洛夫、科爾佐沃、別爾茨克、羅斯托夫、薩拉托夫、斯塔夫羅波爾等地(在俄羅斯的奧博連斯克、新西伯利亞、列寧格勒、留布恰內等地還有民用的生物研究所),生物武器工廠主要位于新西伯利亞州的別爾茨克、加里寧(現(xiàn)特維爾)州的奧姆特寧斯克和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以及哈薩克斯坦的斯捷普諾戈爾斯克市。目前,這些生物武器仍然貯存在俄各地的秘密基地里。由于擔心被國際核查人員發(fā)現(xiàn),俄軍又偷偷將其轉移到了新地點。不久前,有記者披露生物武器貯存在達吉斯坦共和國馬哈奇卡拉市。這些說法真真假假,讓人虛實莫辨。 蘇聯(lián)解體后,葉利欽于1992年4月14日簽署了停止研制生物武器計劃的總統(tǒng)令。據(jù)俄報刊披露,該總統(tǒng)令并沒有得到很好執(zhí)行。據(jù)移居美國的原蘇聯(lián)生物專家肯·阿利別克稱,俄國防部所屬的3個科研單位仍在從事生物武器的研制工作。這些單位是位于莫斯科州謝爾吉謝夫·波薩特的病毒中心、位于基洛夫州基洛夫市的微生物研究所和位于葉卡捷琳堡市的軍事技術問題研究所。 “9·11”事件后,蘇聯(lián)在復活島的細菌武器試驗場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據(jù)報道,島上仍殘留有大量活性的炭疽孢子。有關專家介紹說,消除該島上的細菌是項費時費力的工作。目前,世界上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在土壤里打孔并注入消毒液;二是在全島潑灑消毒液。據(jù)說,英國人為消除某島因細菌武器試驗所帶來的污染用了整整10年時間。 消息來源:《環(huán)球時報》 (責任編輯:李遷) |